跨越万里 医者仁心照亮赞比亚——南阳医专二附院党员王海旺
飞机在南阳机场缓缓降落,舷梯连接大地,队员们佩戴着“中国医疗队”标识步出舱门——整整十四个月,终于再次踏上了家乡的土地,我的内心早已激动得热泪盈眶,目光越过接机人群,仿佛仍能望见遥远非洲大陆上那片炽热而深情的土地——赞比亚,那里,我曾用医术与仁心,在异国他乡镌刻下生命中最动人的印记。
初心如磐,远赴重洋援非行
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我始终将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宗旨铭记于心。当得知医院有援非医疗任务时,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,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非洲人民带去健康与希望。经过层层选拔与培训,我终于踏上了前往赞比亚的征程。
在赞比亚,我面对的是与国内截然不同的医疗环境和挑战。由于资源匮乏,医疗设施落后,加之语言沟通障碍,工作难度可想而知。然而,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挡我前进的脚步。我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过硬的专业技能,迅速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,并投入到了紧张的医疗工作中。
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,我工作的LEVY MWANAWASA医院是由中国援建的,2020年疫情期间,紧急交付使用,所有的医疗设备全部来自中国。超声科有三台超声仪,一台心脏彩超、一台产科彩超、一台腹部B超。我负责心脏彩超检查,仅有一把心脏探头,却要完成从新生儿到成人的心脏检查,看到当地医生在有限条件下仍不放弃努力,更坚定了我留下来并肩战斗的决心——条件越是艰难,越需用智慧与担当去弥补。看到每次新生儿来检查,都要推着暖箱和氧气瓶走好远的路,非常不安全,为方便患者,就建议每周三设新生儿专场,推着彩超机到新生儿病房做床旁检查,减少患儿转运风险。全年检查患儿1000余人次,检出室间隔缺损、法洛氏四联征等各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0余人。
医者仁心,精湛医术赢赞誉
赞比亚医疗资源匮乏,超声设备短缺,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,许多患者因无法得到及时诊断而延误治疗。中国医疗队的到来,为当地医院填补了超声医学的空白,成为守护生命健康的重要力量,全年完心脏超声检查8400余人次,阳性率超过85%以上。超声医学是临床诊断的“眼睛”,我要用这双眼睛,帮助赞比亚人民看清疾病的真相,带去精准医疗的希望。当地的医疗条件远比想象中艰苦,因为干旱,电力供应不稳定,面对挑战,积极应对,确保每一次超声检查都能精准完成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,不仅要治病,更要留下技术,我深知,只有培养合格的当地医生,成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,才能真正提升赞比亚的医疗水平。为此我制定了系统的培训计划,通过理论授课、手把手带教、病例讨论等方式,帮助当地医生掌握超声诊断技能,我还编写了简易超声操作手册,成为当地医生的“宝典”,全年共培训当地医师40余人次。“中国医生教会了我如何看超声图像,现在我能够独立完成常见病的诊断。”赞比亚医生Dr. Leni感激地说。
在赞比亚的日日夜夜,忘我付出的背后,是祖国、单位与家庭无声而深沉的支撑。多少次,在结束繁重的工作后,才得以通过时断时续的网络信号,听一句家人“一切都好,安心工作”的嘱托,见一见家人那亲切、熟悉而又有些陌生的面庞。这份来自后方稳固的支持,成为我在异国他乡义无反顾的强大精神动力。而所有的付出与牺牲,都深深融入了一项崇高事业的洪流之中——自1963年中国派出第一支援非医疗队以来,一代代白衣使者薪火相传,以仁心仁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理念,成为“一带一路”民心相通最温润的纽带,也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不畏艰苦、甘于奉献、救死扶伤、大爱无疆”的中国医疗队精神。一位公共卫生专家曾深刻指出:“中国医疗队带去的不仅是医术,更是对生命的普遍尊重和休戚与共的天下情怀,这是超越国界的最美语言。”
党建引领,凝聚力量促发展
在援非期间,我始终将党建工作放在首位,积极参与医院组织的各项党建活动。我通过视频连线等方式,与国内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,及时汇报工作进展和思想动态。同时,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政策文件,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。
展望未来,医者之路任道远
一年援赞路,万里仁心长。这一袭白衣,在赞比亚的烈日与风雨中,早已化为超越地域的生命守护旗帜。如今,载誉归来,带回来的不只是行囊,脸庞上早已悄然留下非洲阳光的印记,刻下了使命赋予的坚毅与荣光,更有将那片土地镌刻于心的深沉眷恋和千万生命的无声礼赞。带回来的,不仅是赞比亚卫生部颁发的崇高荣誉证书,更有那无数生命被重新点亮后无法言喻的精神富足。在赞比亚的每一滴汗水,都饱含着对祖国的忠诚;而每一次救治的成功,都是为人类健康共同体添上的一块砖石——祖国,我无愧使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