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上尿路结石:科学认知与全程管理
警惕结石“潜伏危机”
曾接诊一例32岁男性患者,因突发左侧腰腹部剧烈绞痛伴恶心呕吐就诊,影像学检查显示左肾肾盂结石合并输尿管上段梗阻,尿液分析提示镜下血尿。这一典型病例,揭开了上尿路结石(包括肾结石、输尿管结石)的“致病面纱”——作为泌尿系统常见病,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,科学认知与规范防治刻不容缓。
追根溯源:明确结石成因
上尿路结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:
1.代谢异常:尿液中钙、草酸、尿酸等成分浓度过高,或枸橼酸等抑制结石形成的物质减少,导致结晶析出。
2.局部因素: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、尿路感染、异物残留等,为结石形成提供“附着温床”。
3.生活方式:饮水不足(每日尿量<1.5L)、高盐高嘌呤饮食、久坐少动、长期憋尿等,均是重要诱因。
典型信号:识别临床表现与症状
1.肾绞痛:结石移动刺激肾盂输尿管黏膜,引发突发剧烈绞痛,多位于腰背部或肋腹区,可放射至下腹部、腹股沟或会阴部,疼痛呈阵发性,伴面色苍白、冷汗。
2.隐痛/钝痛:较大结石或固定结石可导致肾积水,表现为腰部酸胀不适,活动后加重。
3.血尿:约70%患者出现血尿,多为镜下血尿(尿液外观正常,显微镜下见红细胞),少数为肉眼血尿(尿液呈洗肉水色或血色),常与疼痛伴发。
4.其他症状:合并感染时,可出现尿频、尿急、尿痛、发热等;结石完全梗阻时,可能引发无尿(双侧结石或孤立肾结石梗阻),危及肾功能。
规范处理:科学应对结石发作
(一)紧急处理(疼痛发作时)
立即就医,通过药物(如非甾体抗炎药、解痉药)缓解疼痛,避免自行服用偏方延误病情。合并感染或发热时,需及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。
(二)针对结石的治疗
根据结石大小、位置、数量及肾功能状态选择方案:
1.保守治疗:适用于直径<6mm、表面光滑、无梗阻的结石,通过多喝水(每日2.5-3L)、适度运动(如跳绳)、服用排石药物(如枸橼酸氢钾钠、α受体阻滞剂)促进排石,每2-4周复查影像学检查。
2.体外冲击波碎石(ESWL):适用于直径6-20mm的肾结石或输尿管上段结石,通过高能冲击波击碎结石,术后需配合排石措施,注意复查是否残留。
3.微创手术:
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(URL):适用于输尿管中下段结石,经尿道插入输尿管镜,利用激光或超声碎石。
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(PCNL):适用于直径>20mm的肾结石或铸型结石,经腰部穿刺建立通道,直视下碎石取石。
(三)保护肾功能
及时解除梗阻是关键,长期肾积水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肾功能损伤,需定期监测肾功能。
未雨绸缪:精准预防结石复发
(一)调整生活方式
1.多喝水:核心预防措施!保证每日尿量≥2L,推荐饮用白开水、淡茶水,避免含糖饮料、浓茶、啤酒。
2.合理饮食:低草酸饮食:减少菠菜、苋菜、竹笋、巧克力、坚果等摄入;
3.低盐低脂饮食:每日盐摄入<5g,减少动物内脏、海鲜、红肉(嘌呤高)及动物蛋白(如鸡蛋、牛奶适量,每日<70g);
4.增加枸橼酸摄入:多吃柑橘、柠檬、西瓜等水果(避免高糖水果过量)。
5.规律运动: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(如快走、慢跑),避免久坐(每1小时起身活动)。
(二)控制基础疾病
尿路感染患者及时根治,避免细菌代谢产物促进结石形成。
(三)定期体检
每年一次泌尿系统超声+尿常规检查,尤其有结石病史、家族史或高危因素者,便于早期发现微小结石,避免“小结石拖成大问题”。
上尿路结石并非“绝症”,但忽视其危害可能导致肾功能损伤甚至衰竭。从了解病因、识别症状到规范治疗、科学预防,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提高重视。愿每个人都能通过主动管理,远离结石困扰,守护泌尿系统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