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肠镜检查后为啥要活检送病理?别慌,看完就懂!

发布时间:2025-05-24 11:44:34 来源:二附院  阅读数:0
字号:

好多人来医院做胃肠镜检查,本来心里就七上八下的,结果做完医生还说取了块组织要送去做病理,这时候,好多人心里就开始打鼓了,是不是自己情况很严重啊?有一部分人就认为只要送病理,就是有癌症了,尤其是以前得过癌症的人。

 其实,活检送病理是胃肠镜检查中的一项常规操作,目的是为了更精准地了解咱们胃肠道的健康状况。

 咱们的胃肠道就像一条长长的“管道”,每天负责消化食物、吸收营养,工作任务那叫一个繁重。时间一长,这条“管道”难免会出现些“小状况”,比如说长个小息肉、黏膜有些发炎,长个溃疡、或者出现一些奇怪的小疙瘩。有些情况,医生凭借经验和胃肠镜下的观察,能初步判断个大概,可有些时候,病变的真面目就藏得比较深,光看表面根本看不出来到底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,这就好比挑西瓜,光看外皮,绿莹莹的,条纹也漂亮,可到底甜不甜、瓤好不好,得切开看看才知道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胃肠镜下活检送病理,就相当于把胃肠道里那些可疑的地方“切开”瞅瞅。医生用活检钳,轻轻地夹住病变部位,快速抽回活检钳,取下一小点儿组织,别小看这1-2mm的组织,它对于判断病情却有着大作用。它会被小心翼翼地放进专门的盛有福尔马林的固定液中,送到病理科。在病理科,医生把这小块组织制成薄片,经过好多个复杂步骤后,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。他们要看细胞的形态、排列方式,有没有长得奇奇怪怪的癌细胞,还得数数细胞的种类,看看炎症细胞多不多,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观察,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“诊断书”。

那是不是只要做胃肠镜就要活检呢?也不是。如果胃肠镜下看到的都是光滑平整的黏膜,没有任何异常,医生自然就不会取活检,说明咱们的胃肠道状态良好。但如果发现了息肉,不管大小,一般都会取活检,得弄清楚它是哪一类型的息肉,是腺瘤性息肉,炎性息肉,还是增生性息肉,还是已经有恶变倾向了;要是看到黏膜有糜烂、溃疡,或者是局部增厚、隆起,活检也是必不可少的,这有助于区分是普通的炎症、溃疡,还是更严重的肿瘤。

知道了活检的原因,大家最关心的可能还是结果。一般来说,病理结果不会马上出来,短则三天,长则六天,这期间的等待确实让人煎熬。但医生也会根据经验告诉患者不要太焦虑。

结果出来后,如果是良性病变,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,给咱们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,比如炎症就消炎,息肉大的话,医生会建议住院治疗切息肉;要是病理结果提示恶性,也别慌,现在医学技术很发达,早期发现、早期治疗,治愈率还是相当可观的,首诊医生会第一时间和咱们沟通后续的治疗计划,帮咱们一起战胜病魔。所以我们还是建议做胃肠镜体检,早发现,早诊断,早治疗,有病治病,没病预防,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。

所以啊,当医生在胃肠镜后说要活检送病理,咱们不用过度惊慌,配合医生就好,这一步小小的操作,说不定能帮咱们早早发现隐患,守护好身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。

责任编辑:贺宇